Wednesday, April 1, 2015

生產(八)-出世



在push了那麼久以及用了吸取器也沒幫助的情況下,醫生這時不得不再下判斷。某種程度上,是對媽媽下了一種最後通牒。Kimberly醫生說,若是再push一次又沒動靜的話,就只能推手術室剖腹了。這時圍觀的人都大聲地在為老婆加油,要她使出吃奶的力,「make this one count...」。而我似乎被周圍的氣氛感染了,看著太太在床上如此賣命,心中突然湧上一種莫名的感動,眼框也跟著溼了起來。

就在此時,Kimberly感覺到胎兒位置有移動,產房則又是一陣歡呼聲。我在想,總算是逃過了一劫,不需要剖腹了。接下來,老婆和Kimberly仍繼續齊力奮鬥,一步一步要將嬰兒從媽媽的體內送出來。不知過了多久,push了多少次,我隱隱約約地可以看到吸取器的吸杯了。這也意謂著,孩子的頭就在後面了。他的出生,即將成為事實。

下一個push,兒子的頭正式離開母體。自己在還沒來得及做任何反應時,只聽到醫生叫太太再push最後一次,整隻就順勢出來了。之後,感覺起來像是一陣兵荒馬亂,事實上是醫療團隊在與時間賽跑。

先來講講剪臍帶的事吧。有生過小孩的父母都知道進產房前,早該將所謂的生產計劃(birth plan)填寫好,交給院方。Kaiser的計劃裡有許多選項供父母勾選,包括生產環境(例:燈光強弱,來訪人數),分娩細節(例:下床走動與否,伴侶在房間與否),分娩疼痛處理(例:何時打無痛,其他減痛的方式),生產過程(例:要不要放置鏡子看小孩出生),及產後(例:打預防針)的總總。

Birth plan當然是有誰來剪臍帶的選項。之前常聽到的故事,許多看似勇敢的男性,進了產房後都腿軟,甚至直接暈了過去。原本是將自己也設想得那麼沒用,但反覆思索後,以及和Centering Pregnancy其他爸爸們聊過之後,畢竟是一生難得的經驗,便鼓起了勇氣,擔任起剪臍帶的人。而之前老婆push的時候,全程陪伴也目睹了不少血,仍然好好的,那剪臍帶應該也不會是問題了。

終究,計劃趕不上變化。小孩一出生,醫生們不知是察覺到媽媽還是小孩情況有異,只聽到一位醫生呼叫同仁馬上剪臍帶,團隊三兩下,就將臍帶剪掉,嬰兒簡單地擦拭過,並已放在媽媽的胸膛上了。而我站在一旁 ,沒搞清楚狀況,只知道沒請我剪,應該是有別的原因。

再來談談孩子。一般來說,嬰兒一出生,醫生都建議頭一小時赤裸地躺在媽媽懷裡,做肌膚接觸(skin-to-skin contact)。研究顯示,這對小孩生理和心理上,甚至之後的發展,都有很大的幫助。只是我們家的媽媽跟小孩,沒接觸多久,就立即又被抱開了。之後聽小兒科護士說,是因為小孩出生後太過安靜,覺得不對勁。後來量溫度,測心跳,直到腳底抽血後的大哭,護士才這才放心,還逗趣地跟兒子說:「剛剛都不吵,現在倒是開始鬧了喲!」




稱重結果揭曉時,我跟太太都嚇了一跳。九磅…天呀!這種巨嬰,難怪老婆會生得如此辛苦。最後兩週的產檢,醫生們不都拍胸脯保證沒有小孩太大生不出來的問題嗎?!更「過份」的是,要不是強制催生,他甚至還沒有要出來的跡象耶。兒子呀,這還像話嗎?!正因為孩子那麼大隻,老婆生他的時候,撕裂傷口特別嚴重。

順著這個話題最後回到老婆。小孩出生以後,婦產科醫生並沒有就此休息,而是馬不停蹄地繼續在工作。產婦在生完孩子,有些傷口需要縫合,應該算是常見的事。不過,後來老婆隱隱約約地聽到醫生們私自談論時,方知不妙。我走到她身邊時,她說好像是第三度裂傷了。當下我也不懂差別在哪兒,但至今我可是充份體會到了。

自然產的媽媽們的會陰裂傷分四種等級。有興趣的,可以看這篇中文連結,或是想讀英文的可點這邊,我在這兒就不詳細一一敘述了。只需知道,一般的產婦都是一度或二度撕裂傷而已。老婆的三度裂傷,真的就算比較嚴重的了。聽醫生說,恢復時間,起碼要四到六週~~這樣說,當時若是剖腹產的話,之後復原的時間不也差不多?竟是如此諷刺~~

而三度撕裂傷的後果,就是失血量也會更大。當時在縫合,老婆就已感到身體虛,講話上氣不接下氣。住院男醫師說,老婆失血的程度比一般人要嚴重。至於是多嚴重,隔天醫生向她報告,說她失了1.2公升的血。要知道,人平均的血量在五到七公升之間,因此老婆幾乎是失掉了身體四分之一的血。以這樣的角度來想,還真是一件挺嚇人的事。



老婆的傷口,醫生們縫了一個多小時才完成。這時,醫療人員已將兒子包了尿布,帶上毛帽,還用包巾給包了起來,並放在保溫燈下面。誕生後近一個半小時,我們家兒子終於吃到了媽媽的母奶。肚子外的第一晚,兒子相當安靜乖巧,似乎還沒搞清楚狀況。他還需要一兩天,才會完全意識到他已進入這個世界。

餵完奶及其他基本手序完成後,我們被移至Mother and Child房,結束了在產房的一天半多的日子。接下來,是妻子漫長復原之路的開始,也是一家三口日子的第一章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