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最有名的芭蕾舞音樂,也皆為俄國作曲家所創作的。柴可夫斯基(Tchaikovsky)的「大三元」-「胡桃鉗」,「睡美人」,「天鵝湖」-裡面的片段,一般人肯定都聽過的。二十世紀,史特拉汶斯基(Stravinsky)寫了新的大三元-「春之祭」,「火鳥」,和「彼得洛希卡」,而普羅高菲夫(Prokofiev)則有「灰姑娘」和「羅密歐與茱麗葉」。這不禁讓人問,芭蕾始祖法國,寫了什麼有名又好聽的芭蕾音樂?
德利布(Léo Delibes)是十九世紀的法國作曲家,今天的名聲建立在歌劇「拉克美」(Lakmé)中的那首「花之二重唱」。
不過,他在幾年前已寫了兩齣足以讓他名垂青史的芭蕾音樂,「柯貝利亞」(Coppelia)與「希爾維亞」(Sylvia)。前者奠定了他在巴黎音樂界的名聲,後者則是柴可夫斯基日後聽到都自嘆不如地說:「…使我蒙羞。若我早知道有這個音樂,那我根本寫不出來「天鵝湖」。)
「柯貝利亞」是根據德國小說家E·T·A·霍夫曼的故事Der Sandmann(睡魔)與Die Puppe(玩偶)改編的。霍夫曼的作品以神怪荒誕著稱,芭蕾舞「胡桃鉗」的原著也出自他手,奧芬巴哈(Offenbach)的歌劇「霍夫曼的故事」也是改編他的故事。
「柯貝利亞」的故事敘述,某個歐州小鎮熱戀中的年輕情侶Frantz與Swanilda本打算要結婚。但是,有一天Frantz看到了怪博士Coppelius家中坐在窗邊的女兒Coppelia,就此被她的美麗與神秘所迷住。二人的愛情受到嚴重的動搖,使Swanilda又急又氣。有一天她約了幾位好朋友要報復並教訓Coppelia,打算趁博士不在的時候潛入他家中。進去時,她們赫然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情:原來Coppelia不是真的人,而是博士所做的機械人。
我對「柯貝利亞」印象深刻,是因為念國高中時,有一天跟妹妹無意間轉到了收音機的廣播,有介紹古典音樂的節目,便認真聽起來了。在台灣成長時,音樂相關的知識都是自行念書和CD冊學來的,養成了不聽介紹古典樂廣播節目的高傲心態。這天,主持人介紹的恰好是「柯貝利亞」,是之前沒聽過的。而且,它背有故事,主持講得生動,音樂片段搭配得相當好。
雖說那時對我是新音樂,但卻有種莫名的似曾相識感(déjà vu)。特別是開頭的馬厝卡舞曲(Mazurka),更像是首從小一直聽到大的曲子。這次的經驗也是我少數幾次和妹妹一同坐下來一塊兒聽古典樂,回想起來格外有意義。
下回有機會去唱片行時,便立刻買了一張回來。當時是買了由Zinman指揮鹿特丹愛樂的這個版本。這個錄音,除了有整的「柯貝利亞」外,還有Glazunov改編蕭邦鋼琴曲成芭蕾舞音樂的Les Sylphides,算是罕見的曲子。
近來手邊給兒子播放的,則是多年後買的Bonynge指揮L'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(瑞士羅曼德管絃樂團)的錄音。Bonynge是澳洲藉的指揮家,同時也是已過逝的女高音Joan Sutherland的鰥夫,二人經常合作。
Bonynge以歌劇和芭蕾音樂見長,「柯貝利亞」自然是他拿手的音樂題材了。因為成長過程中受到父親的影響,所以同樣的曲目鮮少買不同的版本。但是,之前買過Bonynge指揮德利布的另一齣芭蕾Sylvia,極為欣賞,忍不住再來收藏他的「柯貝利亞」。
Bonynge手下的「柯貝利亞」,更為戲劇化而更有生命力,將德利布這齣芭蕾描繪得更加傳神。「柯貝利亞」,旋律生動,色彩豐富,在今天芭蕾音樂能佔一席之地絕非僥幸。俄國作曲家主宰的芭蕾音樂中,尚有法國的德利布闖出一片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