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orbo這個樂器,是十六世紀末在義大利漸漸被發展出來的撥弦樂器,算是比較常見到的魯特琴(lute)的改良。當初的發明,是為了更有效伴奏人聲。它的音色低沉有力,響亮但不刺耳,可以給予人聲適當的輔助卻不喧賓奪主。
雖然theorbo主要為伴奏的角色,但仍有一些作曲家專門為它譜寫獨奏音樂。這些作曲家,本身都是演奏theorbo的音樂家,如義大利的Piccinini(1566-1638)與德國的Kapsberger(1580-1651)。Theorbo由義大利傳至法國後,也有為它而寫的法式組曲。
兩CD中的第一張,是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被音樂家Pascal Monteilhet改編至theorbo的錄音。因為時間長度的關係,CD只上只有前三首(BWV 1007-1009)。巴哈的無伴奏組曲,是古典樂的名曲,是就算不聽巴洛克音樂的人也肯定會接觸的曲子。改編成theorbo的組曲,別有一番風味。雖然少了弓弦樂器的張力,但卻多了一份幽靜的細膩感。
眾撥弦樂器中,theorbo的音色也最為柔和,使得它成為了這幾週晚上要哄兒子睡覺的不二選擇。對我放的睡覺音樂有諸多意見的老婆大人,也對在theorbo彈奏的巴哈組曲給予認同。只不過,Sebastian目前睡覺習慣還未養成(應該說是很差),所以音樂的幫助效果到底多顯著就不得而知了。至少,在他哭鬧時沒有火上加油就足夠了 :)
第二張的Robert de Visée,則是真正會去留意巴洛克音樂的人才會認識或聽過的作曲家。他是十七世紀中的法國作曲家,可以說比巴哈大約一輩。他是路易十四以及路易十五的宮廷音樂家,以彈奏撥弦樂器聞名,今天所留傳下來的曲子,也都是寫給撥弦樂器的。
de Visée的音樂,是巴洛克中期在法國發展已成熟的組曲。他的曲子規模上比巴哈的短,也沒有巴哈的工整與深思熟慮。de Visée有的,是傳統法式附點節奏的隨性不羈,在法式組曲的大框架下,提供巴哈作為參考和研讀的基準。巴哈不是一天造成的,是由許多「次要的大師」(minor masters)養成的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